您的位置:新文秘網>>教育/學校/道德/畢業(yè)論文/文教論文/>>正文

小學品德課程教學中的實效性探討

發(fā)表時間:2006/5/12 19:36:28


  新開設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以下簡稱品德課程),與原思想品德課相比,無論在課程設置的目的還是在課程呈現(xiàn)的形式和內容上,都有明顯的不同。它遵循學生的生活邏輯,從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層面出發(fā)構建學習內容,通過課程的綜合,為小學生開辟了一條通向生活的道路,使他們在生活的內在聯(lián)系中獲得整體的發(fā)展,也為他們以后走出校門能適應社會生活并具有較強的生活能力打下基礎。作為一名品德課程的教師,如何開展具有實效的教學活動,真正發(fā)揮學科的作用來不斷提升學生的生活能力,這是新課程教學背景下所面臨的、需要認真去研究的一個新課題。
  筆者以為,新課程的開設,只為教師引領學生走向生活提供了一個比較有利的外部條件,但要真正取得實效,還要靠教師的不懈努力。就課堂教學而言,任課教師首先必須把握課程特點,并根據特點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突出四個“體現(xiàn)”,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體現(xiàn)生活[本文轉載自
  品德培養(yǎng)要回歸生活,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作為。這不僅是因為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需要在生活中養(yǎng)成,在生活中體現(xiàn),是生活中的品德和行為,而且
……(新文秘網http://jey722.cn省略747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的物品最合理……。這樣的方法,就容易使學生獲得購物的經驗,而能夠獲得這樣經驗,正是本課的教學目的。
  二、體現(xiàn)活動
  課程標準對《品德與生活》的課程性質定位是“活動型的綜合課程”,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主要形式,課程目標主要是通過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與實踐來實現(xiàn)的;《品德與社會》雖然在課程性質中去掉了“活動性”,但在實施建議中仍要求寓教育于活動之中,強調教師要創(chuàng)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這些表述,不同程度地說明了課程的性質特點,同樣為教學確定了“活動化”的基調。這樣的要求,也合乎“喜歡活動是小學生的天性”這一客觀事實,符合“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社會性發(fā)展需要在活動中才能養(yǎng)成”的規(guī)律,有利于提高教學的實效。
  如一年級《老師,您好》,教學目標是讓剛入學的學生認識老師的特征,培養(yǎng)與老師的感情。教師可開展這樣的活動:帶學生去辦公室找一找教我們的老師,使學生對老師有初步的感知;然后回到教室中說一說自己的老師,使學生能進一步了解老師的特征,加深對老師的感情;最后再讓學生根據其特征畫一畫自己的老師,達到認識老師的目的。這樣讓學生找一找、說一說、畫一畫的活動方法,不僅學生很喜歡,參與的積極性高,而且效果也好,學生回家之后都能正確地向家長說出自己的老師及他們的特征,加深與老師的感情,達到教學的目的。反之,如果這堂課的教學僅采用教師在課堂中口頭介紹的方法,學生就會感到索然無味,印象不深,因為一年級的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很差,學生無法從教師的介紹中產生直覺的形象,效果也就不會很好。
  當然,我們在組織學生開展活動時,還不能僅從學生是否喜歡的角度來確定安排活動,更要從活動的有效性上來考慮,因為這是一堂品德與生活(社會)課,不是純粹的活動課。所以我們開展的活動要有目標,且這個活動目標與課堂教學目標完全一致,開展活動是為落實教學目標服務;活動要有參與,且人人參與,讓每個學生都在活動中得到體驗、感悟;活動要有反饋,教師在活動中要不斷設計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加強體悟的力度。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fā)揮活動的作用,達到好的效果。
  三、體現(xiàn)開放
  與原思想品德課相比,新品德課程跳出了德育知識體系的框架,從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角度來構建教學內容,因而開放性成為課程的一大特點,成為課程實施必須堅持的原則之一。適應這種特點的教學同樣必須是開放的,這種教學的開放主要應體現(xiàn)在:
  1、方法的開放。簡而言之,方法的開放就是要求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謂用教材“教”,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要運用教材內容來教育學生,教師可以根據需要來調整課文教學的順序,但不能隨意刪減課文的內容,每一單元的每一篇課文都必須按要求對學生施行教學;不是“教”教材,是指教師在具體的操作中,不死扣課文的呈現(xiàn)內容和形式來教育學生,更不要求學生對課文中的每幅插圖進行“看圖說話”,對每一段文字進行“學文明理”,只有選用學生喜歡的各種活動方式來施行教學,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內容的開放。當確定了教學內容之后,教師要把課題當作師生對話的“話題”,教學要圍繞這個話題展開,不能局限于教材中的幾幅插圖,幾段文字,也不能循規(guī)蹈矩地按照教學參考資料中提供的材料進行教學。教師要運用學生身邊的事例,運用那些學生普遍關心的熱點、焦點問題的材料,充入到教學過程中來,使得教學內容豐富多彩,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要。如講《我國的行政區(qū)》(浙江版三下年級課文),可補充“臺灣問題”,《我們的地球》(同前)可結合伊拉克戰(zhàn)爭,讓學生了解課本以外的更多信息,從而使課堂教學充滿時代的氣息,使品德課程更加貼近我們的生活。
  3、時空的開放。教學時空的開放是指品德課程的教學可根據需要而不受學習時間與場地的限制,可以大于一節(jié)課的教學時間 ……(未完,全文共4155字,當前僅顯示2099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小學品德課程教學中的實效性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