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法”淺探
對“課堂閱讀教學法”的理解應當是這樣的:在課堂上以課文為原材料,以閱讀為龍頭,帶動學生積極去誦讀、品讀、通讀,在讀中體現(xiàn)聽、說、寫三種能力,并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全面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依據(jù)是:閱讀心理過程大致可分為感知、理解、評價三個不同的階段,思維活動貫穿這三個階段的始終。從直覺思維----“讀”和“聽”的第一手積累,到相應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比較、演繹、歸納----“品”,再到自我判斷----“說”和“寫”的愿望,這本身就是一個辯證、流暢、連貫與和諧統(tǒng)一的過程。
那么,這種“課堂閱讀教學法”如何付諸實踐呢?下面筆者共分三大步來闡述。
一、誦讀:口不絕吟,耳聰目明。
選入課本的文章,無一
……(新文秘網(wǎng)http://jey722.cn省略526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探幽發(fā)微。
當“讀”和“聽”的初步效果產(chǎn)生之后,這時候教師需要做的是引導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追本溯源,探幽發(fā)微,通過品讀,幫助學生打開思維的大門,充分挖掘出文章的主旨,享受到文章的無窮之韻致。在這方面,筆者的做法是:
1、配樂朗誦。如:在講《荷塘月色》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進一步參悟作者“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相交織的感情”,筆者特別選擇了兩首鋼琴曲《命運》和《致艾麗絲》,讓學生跟著樂曲輕聲地邊“聽”邊“讀”,哀景哀曲,樂景樂曲,或憂或喜,作者矛盾的心情就在語言和音樂的共同作用下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學生也很容易就進入到作品所創(chuàng)設的意境中去,因為身臨其境,自然體情至深。
2、一詠三疑,層層深入拓思路。“疑”是刺激學生積極思維的誘因,是激發(fā)學習的一種動力。有了疑就會有解疑的需要。大疑大得,中疑中得,小疑小得,有疑必得。文章中關鍵性的詞語或句子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所表達的作用是學生理解課文的關鍵。但由于學生思維缺乏邏輯性,就需要教師適當布疑,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力。比如:在讀講_的《沁園春·長沙》時,讀到這樣一句“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筆者就問:①這個“翔”字改為“游”、“浮”、“潛”、“臥”等字可不可以?②哪個更好些?③為什么?這樣讓學生因疑而品讀,在嚴密的推理和思考后,逐漸“說”出“翔”字的妙處:①移詞手法,富有動感;②顯出水清,水天一色;③更顯_,暗寓“自主沉浮”。如果沒有教師的布疑,學生也不會去品讀,那么就不可能有從感性到理性的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
三、通讀:一線串珠,學以致用。
這里的通讀,既指再次的通覽全文,又指對文章的整體理解再回味,是完全享受意義上的讀。由于學生在品讀后獲得的信息是點點滴滴的,還不夠系統(tǒng)和連貫,或者說并未經(jīng)過整合,所以.借助作者感情的紅線將學生思想的珍珠連串起來,將會使學生的認知和感受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學生的感情與作者的感情達到共鳴。所以,通讀的第一步,就在于經(jīng)整體認知后,通過語言表達----“說”,使學生的思維再回到對作品的整體認識上,分析作品的
寫作特色:語言特點、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等。如此反復、整合,不僅使學生對作品的整體印象有了新的發(fā)展,培養(yǎng)了他們的系統(tǒng)思維能力,而且讓他們明白課文若干要素是如何按照一定的方式組合起來的,從而去合理、巧妙地組織自己的語言,在更深層次上培養(yǎng)了他們運用“寫”的能力。
如講授《荷塘月色》一課時,筆者就引導學生大膽踴躍
發(fā)言,
總結文章的藝術特色,結果師生互動,創(chuàng)造出以下成果:
自清散文有特點,
一線串珠有文眼;
比喻修辭最明顯,
疊詞連連韻律添;
比擬傳情意綿綿,
時有煉字妙手拈。
通讀的第二步,在于充分調動學生 ……(未完,全文共2323字,當前僅顯示1477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法”淺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