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提綱:……
一、引言
二、上世紀60~90年代初美國對經濟周期平穩(wěn)化的研究
三、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美國關于經濟周期微波化的討論
(一)外部沖擊的減弱(“運氣說”)
(二)信息技術與庫存管理改善
(三)產業(yè)結構演進與宏觀穩(wěn)定
(四)貨幣政策的成功
(五)金融創(chuàng)新、金融管制改革與宏觀經濟穩(wěn)定
(六)來自真實經濟周期理論的解釋
四、宏觀與公司層面上波動性的反方向變動
五、基于經濟發(fā)展階段、跨國比較等角度的探討
六、結論及啟示
(一)對美國經濟周期微波化研究的總結
(二)美國經濟周期微波化對中國的啟示
……
論文:美國經濟周期的微波化
摘要:近50年來美國經濟周期出現了平穩(wěn)化、微波化趨勢,其中二戰(zhàn)之后經濟周期波動性比二戰(zhàn)之前明顯降低,上世紀80年代中期之后比之前相比亦有顯著下降。引起這種變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美國宏觀經濟學界對這一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其中涉及外部沖擊的減弱、產業(yè)結構的演進、社會保障的完善、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貨幣政策的成功、金融創(chuàng)新和金融制度改革等諸多因素。本文對該領域近期的主要文獻進行了梳理,對各種不同的研究方法進行了比較和評價,最后從美國的爭論中得出了對中國有借鑒意義的啟示。
關鍵詞:經濟周期 “大穩(wěn)定” 微波化
Abstract: In the recent 50 years, there was a trend of stabilization in the U.S. business cycles. Specifically, the business cycle has become more stable after World WarⅡ.And since the mid-1980s, the moderation was also very significant. This phenomenon has caused intense debate in the area of macroeconomics, concerning the absence of e*ternal shock,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y structure, the improvement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success of monetary policy,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other factors. This paper makes a literature survey on this topic and presents some policy
……(新文秘網http://jey722.cn省略1425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經濟正在向微波化的方向邁進。Burns指出主要有以下幾點促進了美國經濟周期的微波化:所得稅在
財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漸提高,其自動穩(wěn)定器的作用日益加強;失業(yè)保險、退休金等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可以平滑個人可支配收入的過度波動,在經濟衰退的時候個人的可支配收入下降幅度很小甚至不變;就業(yè)結構也在變得穩(wěn)定,管理人員、工程師、科研人員、財務(金融)等白領行業(yè)的就業(yè)比重逐漸加大,與制造、建筑和運輸等傳統行業(yè)相比,白領行業(yè)受經濟衰退的沖擊相對較。弧按笫挆l”以后進行的金融制度改革,包括抵押品二級市場、存款保險制度等增強了金融體系的穩(wěn)定性,可以防止金融恐慌的擴散。與當時經濟學界的思潮相一致,Burns重視政府的干預和需求管理政策,其觀點帶有濃厚的凱恩斯主義色彩。
盡管70~80年代出現了“滯脹”和數次經濟衰退,但是當80年代初經濟學家們回顧美國的經濟周期的時候,基本上都認同二戰(zhàn)之后美國經濟周期比二戰(zhàn)之前平穩(wěn),即使是扣除戰(zhàn)前的“大蕭條”、兩次世界大戰(zhàn)等特殊時期,20世紀50~80年代的經濟波動也小于1893~1940年。當時的經濟學家們從各種角度對這種現象進行了探討。
Gordon(1986)關于美國經濟周期的
論文集在該領域具有重要意義,其中有數篇文獻涉及到經濟周期微波化問題。與Burns(1960)相似,Gordon在該論文集序言中仍然強調政府規(guī)模的擴大、逆經濟周期的調節(jié)政策、經濟結構的變化等對經濟周期微波化的作用。這一時期一個爭論的話題是工資(價格)粘性問題,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工資(價格)的波動性較大,隨著工會力量的發(fā)展和企業(yè)規(guī)模的擴大,美國的工資(價格)粘性在戰(zhàn)后有所增強。經典的經濟學教科書指出在工資(價格)粘性的情況下,名義沖擊會造成實際產出的波動,因此工資(價格)粘性是實體經濟波動的一種根源[工資粘性是否存在是凱恩斯主義和古典經濟學的重要區(qū)別。],但是Delong與Lawrence(1986)對這種傳統觀點提出了質疑,他們構建了一個基于IS-LM框架的理論模型,認為工資(價格)粘性的增強有助于宏觀經濟的穩(wěn)定,其主要邏輯是在彈性價格下,實際利率會劇烈波動,因此對實際產出帶來沖擊。Delong與Lawrence的觀點在后來的文獻中也有所涉及(如Blanchard與Fisher,1989),但主流經濟學沒有對這一討論給予很多的關注。
Taylor(1986)的研究運用沖擊—傳導機制分析方法研究經濟周期的平穩(wěn)化問題,其基本方法是對產出缺口(yt)和通貨膨脹率(pt)建立向量自回歸模型(VAR)[其方程形式為:
],把擾動項看成外部沖擊,對戰(zhàn)前和戰(zhàn)后兩個時期分別建立VAR模型,Taylor發(fā)現戰(zhàn)后擾動項的方差變小了,說明外部沖擊減弱了,而自回歸系數并沒有減小。因此Taylor認為二戰(zhàn)以后經濟周期的平穩(wěn)化主要是外部沖擊減弱帶來的,而宏觀經濟對沖擊的傳導機制并沒有弱化。Taylor是比較早的主張“運氣說”的學者,其對VAR模型的應用在當時是比較新穎的,但這種非結構化的計量經濟學模型在當時就有爭議,[Cagan(1986)在其評論中講道:“我對VAR模型的日益流行感到非常不舒服,……模型之外的所有其他因素都作為誤差項,這種高度抽象不知道是事實真相還是誤導!盷本文下面還將涉及這一問題。
對于二戰(zhàn)前后美國經濟周期平穩(wěn)性的比較,還有一部分文獻專門討論歷史數據的可比性問題。如Romer (1986a,1986b)認為很多后人編制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歷史數據從方法和樣本上存在很大偏差,因此不能跟二戰(zhàn)以后的宏觀經濟數據完全可比。Romer的觀點在取得共鳴的同時也受到了很多反駁,如Shapiro(1988)從股票市場的角度對Romer的觀點提出了反對意見,而Weir(1986)承認歷史數據確實存在偏差,但是認為其程度是比較小的,并不影響戰(zhàn)后美國經濟周期微波化的基本結論。[數據的可比性問題在90年代末以后的文獻中已經基本不存在了,因為戰(zhàn)后數據的編制方法變化并不大。]
Zarnowitz(1992)的專著對美國經濟周期微波化的原因做出了全面的
總結,他分8個類別列出了18種可能的因素,有的因素在Burns(1960)中已經有所提及,有的在當時則屬于比較新穎的假說,比如信息技術的進步使庫存投資的波動性降低;經濟預測能力的改進;公眾對國家克服經濟衰退的信心有所加強,這種心理預期有利于擺脫衰退;居民需求偏好的穩(wěn)定性等等。Zarnowitz對過去的一些假說進行了重新的審視,比如關于政府規(guī)模問題,歷史上國防開支對于美國克服經濟衰退有過重要作用,人們也普遍接受有政府干預的混合經濟是戰(zhàn)后50~60年代美國“黃金增長”的重要原因,但是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后,沉重而拙笨的“政府之手”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指責,這種觀點轉化無疑反映了新興的理性預期學派、貨幣主義等學派的主張。Zarnowitz對前人強調的一些因素如個人所得稅的自動穩(wěn)定器作用、社會保障、就業(yè)結構的變化、金融穩(wěn)定的作用等等給予了肯定,并且從數據上給予了新的支持。
在上世紀90年代美國“新經濟”的鼎盛時期,Weber(1997)在《外交》雜志上發(fā)表文章討論了美國經濟波動微波化現象,他認為與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初期階段相比,美國經濟周期的特點已經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經濟周期的波動性顯著下降,而且在失業(yè)率下降、資本利用率提高的情況下沒有象歷史上那樣發(fā)生通貨膨脹,“經濟周期的波浪已經變成了輕微的波紋”。Weber從6個方面解釋這種現象:就業(yè)結構的變化、信息技術的進步、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發(fā)展、生產的全球化、金融市場的發(fā)展、政府政策等等。在就業(yè)結構方面Weber的觀點與前人類似,因為服務業(yè)不會出現產品庫存過度波動問題,也不會出現生產與銷售的脫節(jié),因此服務業(yè)比制造業(yè)更加穩(wěn)定,服務業(yè)就業(yè)比例的提高(制造業(yè)就業(yè)比例下降)有利于整體就業(yè)的穩(wěn)定,[Weber形象地講道:“經濟衰退的時候餐飲業(yè)和醫(yī)院也會受影響,但比汽車制造業(yè)受到的沖擊肯定小的多”。]此外他還注意到勞動力市場的新特點,與傳統的終身制就業(yè)相比,靈活性更大的臨時性工作崗位增長迅速(在專業(yè)技術領域這甚至是受人尊敬的職業(yè)),這種勞動市場的柔韌性(Fle*ibility)使得廠商在重新配置勞動力的時候更加容易;關于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發(fā)展,Weber認為這些地區(qū)的發(fā)展為發(fā)達國家提供了低廉的進口商品和巨大的出口需求,同時這種分工格局使發(fā)達國家可以將資源集中投入到人力資本投資和技術研發(fā)上,從而使其處于產業(yè)鏈的高端地位,有利于經濟的穩(wěn)定發(fā)展;Weber還指出經濟的全球化使得貿易壁壘減少、運輸成本降低,生產和需求更容易跨越政治邊界,因此發(fā)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可以在全球范圍內布局生產和銷售,從而對某個特定地區(qū)經濟狀況的依賴程度降低了,因此有利于發(fā)達國家經濟的穩(wěn)定。[當然經濟全球化對宏觀經濟穩(wěn)定的影響非常復雜,Weber沒有能夠詳細論述,這方面的綜述可參見Buch(2002)。]Weber的文章是描述性的,沒有建立理論模型或進行計量分析,但是他的論述引發(fā)了人們對美國經濟周期特點變化的深入思考。
回顧上世紀60到90年代初關于二戰(zhàn)前后經濟周期微波化比較的文獻可以看出,Burns(1960)的論文是這一時期基礎性的文獻,后來的很多研究都不同的程度上繼承或采納了Burns的觀點。這一時期研究的特點是每個文獻往往涉及很多因素,從比較寬的范圍內加以論述。盡管不同學者有其側重,多數學者都認同所得稅的自動穩(wěn)定器作用、產業(yè)結構的升級、社會保障的 ……(未完,全文共22245字,當前僅顯示4001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論文:美國經濟周期的微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