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數學計算教學
傳統(tǒng)的小學計算教學常常通過機械重復、大題目量的訓練,只重視計算的結果,不重視計算法則的形成過程和計算方法的概括。而在課改初期,教師們認識到了原有教學模式的局限,大張旗鼓地開展自主學習,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計算教學中過分強調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教師沒有起到很好的主導作用,課堂上遍地都是“你是怎么想的”“還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嗎”“你喜歡怎么算就怎么算”。40分鐘的課堂教學經常都是你說我說,而減少了很多必要的練習,導致課改初期實驗班學生計算的能力不如以前嫻熟。那么,計算教學應該如何扎實而不失靈活,我們一線教師又應該如何在傳統(tǒng)教學只重計算結果和課改初期只重計算方法這兩個極端中尋求兩者之間的平衡點呢?我曾經有過困惑,也嘗試了計算教學的改革,以下粗淺地談談我對計算教學的認識。
一、計算教學與情境創(chuàng)設。
數學情境創(chuàng)設是指把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出來,讓學生產生認知沖突,進行探索,將實際問題逐
……(新文秘網http://jey722.cn省略658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情景吸引學生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又沒有較好地把握情景與教學之間的合理關系,導致計算課與解決問題的課分不清楚。那么,計算課要不要情景,怎樣用情景,我們也需要理性思考。我認為,計算教學需要情景,更要合理使用情景。如:二年級下冊兩位數加二位數的口算,有這樣一個情景。(1)二(1)班和二(2)班能合乘一條船嗎?(2)二(3)班和二(4)班能嗎?這塊計算內容,從乘船這個現實生活中提取學習材料,借助生活情景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在設計情景時,意在讓學生通過一條船能坐68人和四個班各個班的人數這些相關的數學信息引出學習的計算內容。提出問題后重點解決31+23和32+39是怎么計算的,如前者先算1+3=4,再算30+20=50,最后算50+4=54,后者先算32+30=62,再算62+9=71。即重點研究算理和算法。如果把這個情景放在解決問題的課上,那么主要解決為什么要這樣列式31+23,是因為二(1)班和二(2)班的人數合起來就可以知道能不能合乘一條船,所以要用加法做,即分析所謂的數量關系,兩者的重點是完全不同的,計算教學的情景創(chuàng)設目的是從生活中提取數學素材,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而解決問題要從具體情景中引導學生分析提供的數學信息與所求問題之間的關系,來引導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一旦偏離了這個中心,計算教學就會失去方向。
二、關于算法多樣化與最優(yōu)化。
計算方法既然存在著多樣化,那么學生找出了自己的方法后,并認為哪種方法最適合自己,就應允許他使用。一種算法不是上完一節(jié)課就被擱置,對于自己找到的方法,學生有一種積極的情感,在解決問題時,學生喜歡用自己的算法,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會不斷的反思,發(fā)現原來的方法又不適合自己,對自己的方法進行改進,從而找到最好的,這本身就是一個發(fā)展能力的過程。所以,在呈現算法多樣化時,教師不必急于硬性給學生灌輸最優(yōu)化的方法。讓學生在自己的摸索過程中得出最優(yōu)化的方法。也符合認知的規(guī)律。比如在《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這節(jié)課中,23+31=,可以允許學生采用多種的計算方法,可用23+30=53,53+1=54;也可以用20+30=50,3+1=4,50+4=54;還可用豎式計算等等方法,只要學生能想出并能計算出正確的答案,就可允許他們用,等他們用了以后他們會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所以在后面的32+39=中,學生就能根據自己的實際選擇最優(yōu)化的方法去進行計算。此外,把多種算法進行優(yōu)化,可以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適當掌握較理想的一種算法,而不至于一節(jié)課下來,什么方法也沒有學會。計算方法多樣化需要優(yōu)化,需要適時優(yōu)化。當然,計算方法多樣化也要遵循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的不同,當學生只能想出一種計算方法而且這種計算方法也是比較合理的方法時,教師不必為了追求多樣化而生硬地要求學生繼續(xù)思考還可以怎么計算。
在教學時我是采用教學形式、學習方式靈活多樣化進行教學。新理念下提倡多樣化、現實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學習活動,使得學生的學習是基于主體的、積極的、自信的、主動探索的、合作交流的基礎,經歷獲得知識的過程的知識才是學生終身受用的。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合作探索發(fā)現的我都決定不包辦代辦,把自己定位在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掘學生的自立性、創(chuàng)造性。
做到讓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實踐,教學形式有分有合,方法多樣,這樣學生的參與面就廣。
三、估算教學,如何體現估算的價值。
新課程標準 ……(未完,全文共3660字,當前僅顯示1849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淺談小學數學計算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