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宗臣山水游記的愛國情懷
①顧國華(鹽城師范學(xué)院文學(xué)院,江蘇鹽城224002)
【摘要】明代“后七子”重要成員宗臣的山水游記,與袁宏道側(cè)重表現(xiàn)山水本身之樂、徐霞客側(cè)重表現(xiàn)
自然科考迥然不同,其筆下自然山水的描繪較少,憂愁江山社稷的感慨較多,表現(xiàn)出強烈的愛國情懷,在明代游記史上呈現(xiàn)出一種別樣的風(fēng)貌。
【關(guān)鍵詞】宗臣;山水游記;愛國
【中圖分類號】I206.2【文獻標(biāo)識碼】A【文章編號】1003-6873(2012)06-0039-05
一宗臣(1525—1560),字子相,號方城,揚州興化人。嘉靖庚戌(1550)進士,除刑部主事,改吏部考功,歷稽勛員外郎,外補福建參議,遷福建提學(xué)副使。卒于官,年僅三十六。宗臣是明代嘉靖年間著名文學(xué)家,是“后七子”重要成員,除了抗擊倭寇、反對權(quán)奸的文章之外[1],其游記散文亦很有特色。
宗臣存世山水游記不多,《宗子相集》中主要有三篇:《游燕子磯記》、《游滴水巖記》、《登平遠臺記》。這三篇游記是宗臣在貶謫福建參議途中所撰。1557年秋經(jīng)過金陵時,作者與太醫(yī)沈君潤甫一起游覽了燕子磯,留詩、文各一。《燕子磯》詩云:“燕子一去滄江濱,燕子之磯石磷磷。滿江波浪近愁客,永日蛟龍常傍人。白云對酒不知晩,高蘿盈砌今幾春。洲邊芳杜還憶楚,洞口桃花未識秦。吾將買
……(新文秘網(wǎng)http://jey722.cn省略885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曰“小崆峒”云。
作者在文末感嘆道:且茲巖之奇,天奇之也。既奇之矣,乃置諸荒山僻壤、亂莽草野中,不以奇稱也。世之以片石假山稱其耳目者何限?嗟夫巖!嗟夫巖!余又安知其解乎?揭君曰:“華陽顯以陶,故安知茲巖不自今華陽并名也?”嗟夫,君欲陶我哉,君欲陶我哉!
[2]683作者慨嘆如此奇巖埋沒于荒山僻壤、亂莽草野中,不為人知曉,而世上以“片石假山”稱道者眾矣。此段議論深得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之精髓。柳宗元被貶到永州,公務(wù)之暇,無處不到,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了“怪特”的西山: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M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
[3]236宗臣和柳宗元皆因遭貶而寓情于山水。兩者都對游覽對象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文末的議論既深化了文章的內(nèi)涵,又打上了作者的情感烙印,奇景沒于僻壤而獨得作者之賞識,“相看兩不厭”,真正達到了主體和客體的完美統(tǒng)一。明代茅坤《唐大家柳柳州文鈔》云:“借石之瑰偉,以吐胸中之氣!鼻迦宿捎咒哒J(rèn)為柳宗元的游記“借一丘一壑,以自寫其胸中塊壘奇崛之思”。此種評論移至宗臣《游滴水巖記》也未嘗不可。
二如果說宗臣《游滴水巖記》抒發(fā)的是個人遭遇不公的憤懣,那么《登平遠臺記》則由個人感慨上升為社稷之憂。所以說,在三篇游記之中,《登平遠臺記》最有特色,故錄于茲:平遠臺在省城中東南!堕}志》三山,此即所謂鰲峰山也。山故奇,在城中尤奇。宗子入閩十朔未登也,蓋以戎故。而客有好宗子者,乃召宗子登焉。凡幾折始上,又折而東,登鰲石亭。天風(fēng)高揚,萬象蕭瑟。宗子于是仰而思,已俯而嘆也?驮:“大夫何嘆?”宗子曰:“嗟客乎!嗟客乎!客問其說。余恐客之投觴于地,而莫余飲也。夫閩者,豈非記所稱東南巨麗哉?家纓弁人詩禮,農(nóng)嬉于疇而商歌于涂也。當(dāng)是時,而登厥臺焉。高山大川,游云芳草,罔弗觸吾目也,則罔弗快吾心也。今何時也,吾見茲臺三駐軍矣。客亦東眺大海乎?樓船組練,隱隱起也。南睇于江,故里婦日濯錦漂絮其中者,今健兒飲馬矣。西瞻烏石,蓋有鍛甲礪刃,鼓笳鐃吹之聲焉。北窺閭井,則父老子弟被戎執(zhí)戈者,怨讟盈道也。且千里之內(nèi),亡者未葬,瘡者未起,流者未歸,系者未釋。吾念之,吾不知汗之淫淫至于踵也。昔何以歡?今何以悲?昔何以靖?今何以擾?斯其故難言哉!難言哉!夫君子之謀人國也,上憂主憂,而下憂民憂者也。今帝心常在萬里,而民瘼充充之在吾前也。方請纓枕戈,不暇餐沐矣?湍擞岫酶呱酱蟠,游云芳草而嬉乎此,吾所為嘆也。
昔元臣據(jù)閩之險,以抗我旅。皇祖乃命樓船將軍,從大海徑搗其穴空之。帝謨燀赫,日月同炳也。乃今策事之臣,顧不能設(shè)一奇制敵,而使丑夷往往截海窺我,此視皇祖諸臣何如哉?吾嘆之,實愧之也!”客于是起辭曰:“吾不能解大夫之嘆,而大夫又安能飲吾之酒?請大夫為客記之,以示后之登斯臺者毋徒嬉此高山大川,游云芳草而忘厥民憂也!弊谧佑谑遣煽椭砸詾橹。
平遠臺在福州九仙山法云si西臺之東有石崖,上刻“平遠臺”三字。此游記對游蹤一筆帶過,對平遠臺的景色稍作點染,其
寫作重心在議論:“昔何以歡?今何以悲?昔何以靖?今何以擾?斯其故難言哉!難言哉!夫君子之謀人國也,上憂主憂,而下憂民憂者也。今帝心常在萬里,而民瘼充充之在吾前也。方請纓枕戈,不暇餐沐矣。
客乃欲吾睹高山大川,游云芳草而嬉乎此,吾所為嘆也。”宗臣在今昔對比中表現(xiàn)出強烈的責(zé)任感和愛國心,故《子相文選》對此點評道:合《超然》、《岳陽》、《閱江》三記縱橫為之,可謂善于感慨矣。古文求能潔、能韻折、能峭拔,斯一字不敢茍也。予讀公文蓋嚴(yán)于去存矣。又一句一字不為公寬,以此時方詬七子,以公輩才學(xué)無不可者,尚遺世議若此。
起公九原,公亦自嚴(yán)斯道矣。
[4]552此評認(rèn)為宗臣《登平遠臺記》綜合了蘇軾《超然臺記》、范仲淹《岳陽樓記》和宋濂《閱江樓記》的特點,灑脫的文字背后跳躍著的是一顆民胞物與、憂國憂民的愛國之心,正如他《旅懷》所說:“天地一身惟報主,烽煙雙眼正愁予”[2]329,而這一點在當(dāng)時倭寇入侵的環(huán)境下顯得尤為可貴。
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那么其中的內(nèi)涵到底如何呢?《韓詩外傳》對此進行了很好的闡釋:夫智者何以樂于水也?曰:“夫水者,緣理而行,不遺小間,似有智者;動而下之,似有禮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歷險致遠,卒成不毀,似有德者。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國家以寧,萬事以平,品物以正。 ……(未完,全文共7080字,當(dāng)前僅顯示2486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畢業(yè)論文:明代宗臣山水游記的愛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