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反思
一、小學語文教育課程的傳統(tǒng)教學范式
(1)重文史,輕審美。傳統(tǒng)教學范式重視文史分析,忽略審美體驗。人們關注文學史,竭力爬梳呈現(xiàn)清晰的文學發(fā)展脈絡,尤其是其中存在復雜關聯(lián)的各種文學思潮、流派和現(xiàn)象。文學史教學落腳點在“史”,充滿豐富審美價值的文學文本淹沒于這種追尋歷史真相的誘惑中。即便觀照某個具體文學文本,傳統(tǒng)文學教育的興趣點仍集中于對文本歷史背景、時代精神的闡釋,審美體驗大多以藝術特征簡論歸結(jié),成為課堂教學的固定模式。譬如魯迅先生的散文詩《野草》,作品的象征意味濃郁,比較晦澀難懂。很多人離開文史分析,
……(新文秘網(wǎng)http://jey722.cn省略447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學教育的本體。與哲學的純粹理性相比,文學教育不能輕視感情體驗,沉迷于思想的放縱。
傳統(tǒng)教學范式有其合理性。重文史,便于人們理解接受作品。重修辭,便一于夯實人們的語言根基。重思想,便于提升人們的思辨能力。然而,傳統(tǒng)教學范式的缺陷也是很明顯的—受眾文學感悟能力低。因缺乏感悟力,無法與作品對話,導致審美愉悅的缺失。因?qū)徝烙鋹偟娜笔,導致接受心理的排斥。當下青年學子對于魯迅作品的隔膜與排斥,固然與時代文化精神的變遷有著深刻的關聯(lián),但也不能不說從中學到大學長期文學教育的缺失,也影響到了人們對于普迅先生作品的客觀認知。如果僅僅向?qū)W生灌輸這樣的理念:魯迅先生是民族魂,是偉人的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卻不能帶領人們進入魯迅的《野草》、《朝花夕拾》,怎能理解真正的魯迅?
二、小學語文教育課程教學理念的重塑
文學性。傳統(tǒng)教學范式偏重單向度的文史解讀和修辭分析,希圖從文學作品中獲取知識理性,這是一種認識論思維。魯迅先生著有雜文批評“反詩歌黨”,認為“凡要感得專訴于想象力的或種藝術的魅力,最重要的是精神的熾烈的擴大,而他們卻已完全不能擴大了的固執(zhí)的智力主義者”。當前不少學者高調(diào)提出“文學性”,這是很有道理的。按我的理解,“文學性”指的是文學自身萌發(fā)出的審美特性、審美情感和審美意念,與文學外部力量若即若離。傳統(tǒng)教學范式相信內(nèi)容/形式的二元邏輯,因此偏狹地將作品分解為思想主題與藝術特征進行解讀,忽略了作品本身其實就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
三、小學語文教育課程教學改革路徑
小學語文教育課程體系的主要支柱是文學史、文學作品選及其專題系列課程。如何尋找合適路徑,推進大學文學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是不少有識之士探索的難題。筆者這里結(jié)合所在省級精品課程組的教改經(jīng)驗談談我們的嘗試路徑。
針對學生進入小學以前課外閱讀量小、文學審美能力匾乏的現(xiàn)實,淮北師范大學“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精品課程組提出了建立“先導課”(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作品選讀)、“基礎課”(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史)、“專題課”(專業(yè)系列選修課)的設想,并在本科生中試行。經(jīng)過近8年的實踐與完善,目前已大見成效。該課程體系改革注重文本閱讀,一年級“先導課”強調(diào)以作品閱讀為主,重在引導和分析,通過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相互結(jié)合,反復強化學生對文學作品解讀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二年級“基礎課”和三年 ……(未完,全文共1973字,當前僅顯示1254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小學語文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