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講故事的莊子講了一個故事,叫做庖丁解牛,說明了工作的三個境界。其中一段內(nèi)容是「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導(dǎo)大窾,因其固然。
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閑,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閑,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
……(新文秘網(wǎng)http://jey722.cn省略350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說,所有的工作如果要做到盡善盡美,都需要在物理上或精神上都達到最高的境界。
而這種道的最高境界,又幾乎放諸四海皆準(zhǔn),例如我唱歌時,可能只是想盡量唱出接近原唱的音階和節(jié)奏,能抒發(fā)感情就已經(jīng)不錯了。但是有人則呼吸時注意到“胸腹聯(lián)合呼吸法”來增加肺活量、依不同旋律都掌握正確換氣點、依不同音階適當(dāng)?shù)摹叭还缠Q”利用胸腔、口腔、顱腔彈性共鳴產(chǎn)生最佳的音箱擴大效果、隨著唱歌吐音時還會適當(dāng)?shù)慕栌名溈孙L(fēng)的位置來隱藏?fù)Q氣的_和弱音補氣、甚至掌握聽者最適傳聲狀態(tài)、和而精神狀態(tài)則處于塑造感動聽者情緒的情境。
莊子所做的是講了一個故事,但不同人聽了都會有不同的用處,而且各行各業(yè)無一不受用。為什么呢?這就是中國式知識管理里所謂的抽象意涵。表面上述的是一個故事,骨子里抽述的是做事的“道”,這個“道”說明了必須先要肯做(第一層次),再來就是有符合原理(第二層次),最后,還必須心性修為上到達很高的精神狀態(tài)(第三個層次)。既然此“道”指做事(注意:并沒有限定做那種事)的方法,那么做什么事不可用這個道理呢?近代對象導(dǎo)向的編程人員也有這種體會,這就是它們叫做抽象類別的概念。如果共同抽象的層次越高時,適用的范圍就越多,所有在這個范圍下的子類別都可繼承這些母系的能力。所以同樣的程序,不須要寫第二遍,把前面的寫過的母系拿來用,再針對不同的做適當(dāng)?shù)奶幚砭秃昧。如此一來,若程序有修正時,不管被用過多少次,只要改一次母類就可以通用了。如果回到這個故事里,只要是三段的抽象里有任何一段抽象抽述有問題,就改那一段即可,那么又同樣可以用到各行各業(yè)的做事者作為。
在近代的知識管理大師野中郁次即與竹內(nèi)弘高在中將這種內(nèi)隱知識外化的技術(shù)叫做隱喻()或模擬()。是知識傳承中極其重要的一環(huán),試想如果你不能外化成表達或是文字而只有自已能了解時,如何傳 ……(未完,全文共1548字,當(dāng)前僅顯示984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從故事看中國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