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網(wǎng)>>畢業(yè)相關(guān)/畢業(yè)論文/文教論文/宣傳講話/思想?yún)R報/解放思想/>>正文

畢業(yè)論文:超越與回歸:名教與自然———對嵇康思想的再認識

發(fā)表時間:2013/5/23 16:33:58


超越與回歸:名教與自然———對嵇康思想的再認識

*岳強(吉林大學行政學院,吉林長春130012)
【摘要】“越名教而任自然”是嵇康的代表思想,但它并不能完全揭示嵇康思想的全貌。嵇康提出“越
名教”的目的是“任自然”,但“任自然”的真正落腳點卻在“歸仁義”。他認為,先圣體悟自然之道,順應自然之情,才創(chuàng)立仁義制度,行仁義于世。為了實現(xiàn)仁義,嵇康又提出踐行禮法的主張。嵇康的思想以“越名教”始,以踐禮法終,在這個循環(huán)中,人的精神得到升華,變得成熟。

【關(guān)鍵詞】嵇康;名教;自然;仁義

【中圖分類號】K23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6873(2012)05-0022-03
當前,學界對嵇康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哲學觀上。由于嵇康對玄學的發(fā)展貢獻卓越,學人常將嵇康放在玄學發(fā)展史中來探討,并以“越名教而任自然”來概括嵇康的思想。如康中乾認為,魏晉玄學的發(fā)展歷程大致經(jīng)過了六
……(新文秘網(wǎng)http://jey722.cn省略643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專務分人為等,限制人們的欲望和_,嚴重背離了人的本性,不符合自然之道;積極的“名教”則指的是先王制定的治世之規(guī),以啟迪和伸張人們的_本性為目標,所要實現(xiàn)的是自然之道?梢,在嵇康看來,“名教”就是指社會中的各種規(guī)范制度,既包括倫理規(guī)范、行為禮儀,也包括政治制度、政策法令,既指現(xiàn)存規(guī)范也指舊有和將有的規(guī)范?傊,一切能夠?qū)θ藗儺a(chǎn)生約束的社會規(guī)范都是“名教”,也就是嵇康所說的“禮樂政刑”(《難宅無吉兇攝生論》)。
“越名教”的目的是“任自然”。對于一切“名教”,不論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嵇康主張人們應該在精神上超越“名教”的規(guī)約,還人性一個安靜、_的空間。這一觀點可以從嵇康對六經(jīng)的批判中看到。嵇康認為:“六經(jīng)以抑引為主,人性以從欲為歡。抑引則違其愿,從欲則得自然。然則自然之得,不由抑引之六經(jīng);全性之本,不須犯情之禮律。故仁義務于理偽,非養(yǎng)真之要術(shù);廉讓生于爭奪,非自然之所出也。”[3]154-155六經(jīng)作為“名教”的代表,以“抑引”為主,而人性是“從欲”的,二者矛盾。嵇康否認社會倫理出于“自然”,從而否定了自何晏、王弼以來的“名教本于自然”的觀點。
嵇康超越名教所要自任的“自然”,不僅具有宇宙本體論的意義,而且也是人的一種生存境界。
“自然”的生存境界,就是過一種“心無措乎是非,而行不違乎道者”的生活,然而只有“氣靜神虛”、“體亮心達”的人,也就是“君子”才能達到。嵇康的這一思想,在其《釋私論》中得到了體現(xiàn)!胺蚍Q君子者,心無措乎是非,而行不違乎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氣靜神虛者,心不存乎矜尚;體亮心達者,情不系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乎所欲,故能審貴賤而通物情。物情順通,故大道無違;越名任心,故是非無措也!保2]81可見,嵇康所理解的“自然”,是完全排除人為的,是自在的。嵇康的“自然”是先秦道家意義上的“自然”。實際上,嵇康的“任自然”,更多意義上就是強調(diào)人的生存境界。甚至可以說,嵇康“越名教”的目的就是要實現(xiàn)一種純粹精神的_。超越形下的“名教”,實現(xiàn)形上的解脫,才能最終達到因任“自然”的本性。嵇康堅信,只有“機心不存,泊然純素,從容縱肆,遺忘好惡,以天道為一指,不識品物之細故”(《卜疑》),才能“是非無措”。然而,當“自然”具有更多的超然性內(nèi)容而成為純粹精神_時,“固然使王弼的‘無’的抽象性一維發(fā)展到了極致而得到安頓,但同時也將‘無’推到了極端而成為真正的空無、虛無了”[1]。

二、任自然之落腳———歸仁義
從表面上看,嵇康對“仁義”存在相互對立的兩種觀點。一方面,嵇康講“仁義”是大道不存的“理偽”之作。在《難自然好學論》中,嵇康說:“及至人不存,大道陵遲,乃始作文墨,以傳其意;區(qū)別群物,使其類族;造立仁義,以嬰其心。”“故仁義務于理偽,非養(yǎng)真之要術(shù);廉讓生于爭奪,非自然之所出也!薄叭柿x”的傳播,戕害了“養(yǎng)真之要術(shù)”,使人們不識涵養(yǎng)本性的方法!叭柿x澆淳樸,前識喪道華”(《五言詩三首》),天然的“淳樸”之德不再存在,人的自然天性被完全泯滅了。因此,“仁義”應該被完全拋棄。另一方面,嵇康又認為“仁義”是符合“自然之情”的。在《太師箴》中,嵇康講道,“宗長歸仁,自然之情”,“先王仁愛,愍世憂時,哀萬物之將頹,然后蒞之”!叭柿x”既然是宗長的“自然之情”、先王“愍世憂時”之作,當然應該被肯定。嵇康自稱“抗心 ……(未完,全文共5141字,當前僅顯示1805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畢業(yè)論文:超越與回歸:名教與自然———對嵇康思想的再認識》
文章搜索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