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主題:中國古代陶器
發(fā)言內容: 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是于新石器晚期興起的。中原地區(qū)早期龍山文化的陶器以灰色為主,多為手制,口沿部分一般都經過慢輪修整,部分器物如罐類還采用“接底法”(器身,器底分別制成后再接合)成新工藝。此時的
……(新文秘網http://jey722.cn省略213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一種過渡階段的遺存。以夾砂灰陶為主,雖然也有黑陶,但陶胎較厚,數(shù)量也不多。器物上多飾籃紋,于仰韶文化多線紋也互有不同,其陶罐上有黑彩菱形紋,陶杯上有紅色陶衣,仍留有彩陶的尾聲。在器形上,從陶罐到尖底瓶都承襲了仰韶文化,另外還出現(xiàn)了仰韶文化所不見的新器形),河南龍山文化(以表面飾有繩紋與籃紋的灰色陶器為突出特征)以及陜西龍山文化(主要為泥質灰陶,代表器形是一種折肩小平底甕)。
其中山東龍山文化又被稱為“黑陶文化”。該時期,已普遍采用輪制,又因陶窯的改進和封窯的技術的掌握,工藝有了極大的提高,其中以黑陶的制作最為精美,是龍山文化陶器的精品。黑陶的陶胎較薄,陶骨精密,是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是選用一種可塑性強,透氣性好的“漂積土”作陶胎原料,使用的陶泥均經過反復淘洗,采用輪制選制技術,在燒制時采用封窯煙熏的滲炭方法,胎內不見任何雜質,質地細密堅硬,幾乎沒有吸水率。其所制黑陶器型多呈正圓形,胎體極薄且均,具有黑,薄,光,紐四大特點,故有“蛋殼陶”之美譽。黑陶的裝飾極簡樸,一般不重裝飾,而 ……(未完,全文共941字,當前僅顯示598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龍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