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發(fā)布會材料
深化心理干預機制 彰顯司法人文關懷
——上海法院少年法庭心理干預工作新聞發(fā)布稿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 鄒碧華
(2013年5月30日)
各位記者朋友:
上午好!剛才大家參觀了浦東法院少年法庭的心理咨詢室,聽了介紹,有了感性認識,心理咨詢室在普陀法院也有,如果有興趣的話也歡迎大家去參觀。在介紹上海法院少年法庭心理干預工作前,請允許我先簡單介紹一下上海的少年法庭工作概況。
1984年10月,上海市長寧區(qū)人民法院針對青少年犯罪日益突出的問題,建立了我國大陸第一個專門審理未成年人刑事an件的合議庭,少年審判法官在審理案件的同時,開展預防、矯治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2006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確定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等17個中院作為設立未成年人案件綜合審判庭試點單位,少年法庭開始綜合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案件。2010年9月,上海率先在高級人民法院設立少年法庭指導處,從而實現(xiàn)了上海地區(qū)三級法院少年法庭組織機構以及綜合審判工作的全覆蓋,標志著上海法院對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
隨著未成年人案件綜合審判工作和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工作的
……(新文秘網(wǎng)http://jey722.cn省略791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師到法院協(xié)助少年法庭開展心理干預工作,第一批10名心理學專業(yè)研究生已到上海法院各少年庭開展工作。如普陀法院審理的一起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案件,未成年人向某與被害人許某原是同事,因開玩笑將許某燒成重傷,并致許某失去工作,生活陷入困境。少年審判法官認為,從各方利益出發(fā),促成民事賠償并達成刑事和解不僅有利于案件審理,而且能夠維系雙方關系,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促進社會和諧。因此,法官與心理學研究生仔細討論并分析了案件情況,決定運用心理學引導訴訟各方。對于被害人,法官在交談中發(fā)現(xiàn)其多次提到與被告人的關系融洽,即向其闡明達成調解在延續(xù)雙方良好關系上的重要性;同時,運用了心理學上的“錨定效應”,在釋明法律規(guī)定的基礎上,讓被害人對賠償數(shù)額有客觀理性的定位。這一過程中,既確保了被害人的知情權,又滿足了被害人維持關系的另一需求。對于被告人,由于其有很強的內疚感,但自己沒有賠償能力,法官根據(jù)其強烈的賠償意愿,啟發(fā)其給父母寫了一封信,請求父母幫助賠償。這不僅僅是一封信,更是被告人寫下的一份心理契約,是對其責任心和義務觀念的喚醒。對于被告人父母,被告人的書信產(chǎn)生了另一種效用,涉及到心理學上的認知失調原理:簡單來說,人們往往喜歡獎勵而非懲罰,這封信將被告人父母對民事賠償?shù)恼J知從賠償他人的損失變成幫助自己的孩子,作出賠償有利于自己孩子在量刑上的從輕處理。經(jīng)過這樣的認知調整,父母更加容易接受。最終,被告人向被害人真誠道歉,取得了被害人的充分諒解,雙方達成賠償調解協(xié)議,向某與許某的友誼也再次延續(xù)。
四是設立心理咨詢工作室。2013年1月4日,上海法院系統(tǒng)首個少年審判心理咨詢室在浦東法院正式啟用,2月5日,普陀法院設立“知心天平”—親情工作室,主要用于各類涉少案件的心理測評、評估、訪談、輔導、疏導等專項活動,對于可能存在消極心理傾向、情緒困擾、人格障礙的涉案未成年人及其家庭進行心理調適、矯治輔導。心理咨詢工作室的設立,為心理干預機制的規(guī)范化、專業(yè)化運行提供了新的實踐和探索。
通過上述舉措,上海法院少年法庭形成了以院外專業(yè)機構心理咨詢師為引導,心理學研究生為補充,院內心理輔導員為輔助,少年審判法官為主力的“內外結合”多層級工作模式,即對于一般心理問題由少年審判法官、心理輔導員進行疏導,發(fā)現(xiàn)心理障礙則延請專業(yè)心理咨詢師、心理學研究生共同進行干預,“內外資源”相互取長補短,有力地推動了心理干預機制的深化發(fā)展,使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真正做到了案結事了人和。
第二,創(chuàng)新改革,深入探索心理干預的方法和途徑
一是對癥施方、適度延伸,心理干預貫穿始終。少年法庭將心理疏導工作貫穿于未成年人案件庭前調查、法庭教育、調解導引、判后釋明、回訪幫教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逐步完善心理干預委托、啟動、實施等工作程序。根據(jù)特定對象,采取針對性個案干預策略,對癥疏導解決心理問題。如虹口法院與區(qū)教育局聯(lián)合建立“一對一”在校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對涉案訴訟或學校中有不良行為傾向或因家庭變故受挫而產(chǎn)生心理問題的孩子,予以心理引導和生活關懷,使這些處于人生起航重要時期的學生,重樹信心和理想。
二是“四理”交融、疏導為主,未成年人利益重中之重。長寧法院少年庭
總結了審理未成年人案件要講“四理”:即“法理、情理、事理、心理”,對當事人要講法律法規(guī)、講道德倫理、講利害關系、講心理健康。講法理,就是引導當事人辨法析理,理解法律規(guī)定和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講情理,就是引導當事人通情達理,喚起當事人之間的親情、友情、人情;講事理,就是引導當事人冷靜思考,正確處理家庭關系、人際關系;講心理,就是引導當事人正確認識自己、認識社會,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三是創(chuàng)新載體、綜合運用,庭前教育消弭矛盾。少年法庭將心理干預機制與法律釋明、法庭教育巧妙融合,浦東、普陀法院分別精心拍攝宣傳教育片《點亮愛的希望》、《牽了手的手》,從孩子的視角反映父母相爭、離異等對其造成的影響,并通過案例、數(shù)字、心理專家分析論述等生動鮮活地講述法律與親情倫理,在民事案件開庭前播放,當事人觸景生情紛紛落淚,極具震撼教育效果,從而在共同關愛未成年子女問題上很快達成共識,試播的案件多以調撤方式結案。
2012年 ……(未完,全文共8136字,當前僅顯示2222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少年法庭心理干預工作新聞發(fā)布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