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網(wǎng)>>>>正文

小評錢選《秋江待渡圖》

發(fā)表時間:2013/1/30 9:07:12

自有渡船人
——小評錢選《秋江待渡圖》
自古以來,詩與畫總是相通的。蘇東坡曾道:“品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到了元明清三朝,在畫上題詩之風日盛,詩畫之相融共通由此可見一斑。品詩猶如品畫,而觀畫則就是品詩。
錢選的《秋江待渡圖》今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館。畫面的中間部分是如鏡的江面,煙波浩渺;右方遠處則是連綿群山;左方有著紅樹一簇,樹下有一人引頸眺望,似是在等待遠處江面上那一葉扁舟——那是待渡者的希望。江面空闊,小舟緩緩,似渺然難見,它和人急迫的等待構成了一種情緒的張力。錢選與畫上題詩道:山色空蒙翠欲流,長江清澈一天秋。茅茨落日寒煙外,久立行人待渡舟。
錢選,1239 -1301。字舜舉,號玉潭,又號巽峰,又號清癯老人。工詩,善書、畫。他少時即有高才,為進士南宋
……(新文秘網(wǎng)http://jey722.cn省略546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精神期盼。
待渡者等著擺渡人以求渡到彼岸,彼岸是什么?渡者即為度,彼岸是精神的理想世界——政治家追求的一方理想國,守望者守望的一片麥田,更是畫家所奢望的一個國度:沒有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沒有不公的文化歧視,天高任鳥飛。作為一個人,原都有理想,有向往,有等待。生命就是一種等待,理想則是一種性靈的約會。生命短暫,期望長久;人生灰暗,希望之光在前方隱隱閃爍……沒有人不是“待渡人”,每個人都期望被“渡”,等著機緣來“渡”自己。
錢選這幅畫畫的正是這種性靈的約會。性靈,是中國詩畫最具特性的意境。這樣的性靈常是通過“空寂”來體現(xiàn)的。王維的《鳥鳴澗》中寫道: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以聲襯靜,營造了空寂的氛圍,同時也突出了性靈的意境。詩歌如此,畫也同樣如此,F(xiàn)代繪畫大師齊白石的蝦,往往畫面只有一兩只蝦,別無長物,畫面絕大部分都是空白,但欣賞者往往能感到的是滿紙活水,一片靈通。錢選《秋江待渡圖》也正是追求著這樣一種性靈。中國畫向來主張含蓄,古代繪畫理論將這種思想表述為:“含不盡之意如在言外”、“象外之象”、“味外之味”、“意外之韻”。藝術必須有內在的蘊含,必須有特殊的寄托,必須棲息著人的心靈。人的性靈的傳達是中國繪畫藝術的根本。寄意云水,寄意山林,寄意于藝術,“為一己陶胸次”,為自己創(chuàng)造生命和舟楫。手中的筆,就是畫家的蘭槳,心中的意象就是畫家的漫天云水,他們撐起這自然和藝術的扁舟,作性靈的遠游。伴隨著“性靈”這一追求的,還有“清”這一審美趣味。作為詩美概念的“清”,首先是與一種人生的終極理想和生活趣味相聯(lián)系的,其源頭可以追溯到道家的清靜理想。從陸機到錢起的六百多年間,“清”這種非常文人化的趣味已逐漸定型。
錢選畫中所呈現(xiàn)的江面、蒼山、紅樹和扁舟,有著“清”的雅韻!扒濉钡膶徝纼群汕逅鴣,與“渾厚”相對。它明快而澹靜,有著一種透明感,同時也給人寒冽的感覺。明明該是一幅恬淡的山水畫,澹泊寧靜以至遠,卻同時因為待渡人的等待、一簇紅樹的醒筆而變得格外凜冽。柳宗元詩云“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寒冽逼人之意盡顯筆下。細想一下,難道詩中主人公只是為了“釣”這一活動么?他是否一樣,是在等待著那個來渡自己的人?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畫中待渡人的等待近在咫尺,渡舟即將歸來,而現(xiàn)實中這些詩人畫家的渡船人又在哪里呢?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欲“渡”卻遙遙無期,只能恣意寄情于山水,做一個昏暗現(xiàn)實中佯狂的文人騷客。
《秋江待渡圖》突出了“客心”,所謂客心茫茫愁欲斷。待渡人,是因有欲歸處,此處不是棲息地,但有靈囿待此人。寄塵于世,何人不是“寄兒”,都是這浩淼宇宙的匆匆過客,這畫中就包涵著客中思家的濃濃思念。正如德意志的短命天才諾瓦利斯對于哲學的描述:哲學原就是懷著一種鄉(xiāng)愁的沖動到處尋找家園的歸宿。此處,我們可以說,畫家畫這幅畫也正是出于“懷 ……(未完,全文共2413字,當前僅顯示1534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小評錢選《秋江待渡圖》》
文章搜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