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網>>>>正文

中國詩詞中的“似曾相識”

發(fā)表時間:2013/1/27 16:34:39

中國詩詞中的“似曾相識”

我不知道大家讀詩時是否曾有過這樣的感受:放眼望去,盡是春花秋月碧水青山,展卷看來,不免宦游閨怨冶游離別。風、花、雪、月、字字血、聲聲淚、處處斷腸,我們似乎總能沿溯著詩的河流,在不同的時空找到相似的身影。
被重復使用過的意象,總能使人的思路延宕到前人吟詠過的詩句。它們已被反復描摹,內涵飽滿、豐富而蘊藉著細膩復雜的感情,它的運用能在讀者與作者的情感間形成更多的觸點。在言短意長風流蘊藉的詩中,我們常常能找到很多這樣的意象。典故也是如此。
就我有限所讀看來,善于用
……(新文秘網http://jey722.cn省略394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成深摯,故辛棄疾“乃味改其語,日數十易,累月猶未竟!
又如《水龍吟•愛李延年歌、淳于髡語合為詞,庶幾高唐、神女、洛神賦之意云》與《踏莎行•賦稼軒,集經句》:全篇是對前人文句的剪切粘貼,卻別有生趣,自抒胸臆,不落窠臼。
用典用事用替字,有時會造成一種“隱”的效果,不即不離,若隱若現,幽然深邃,當細心玩索之時,靈魂忽然與古人相接,其中深意在面前豁然展開,便覺別有洞天。“作詩用事,要如禪家話‘水中著鹽,飲水乃知鹽味’。”提出用典應無跡可尋。此論倒未必然,但用前人之言應恰到好處,契合詩意。
妄用前人已有的成果,往往會陷入晦澀艱深,或者就顯得呆板和濫俗。沈義父《樂府指迷》中提到的:“說桃不可直說破桃,須用‘紅雨’‘劉郎’等字,說柳不可直說破柳,須用‘章臺’‘灞岸’等字!睔v來為詞家所詬病。王國維也曾批評詩詞中替代字泛濫的現象:“夢窗以下,則用代字更多。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則語不妙也。蓋意足則不暇代,語妙則不必代!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詩詞難以計數,往往會出現相似之作。偶合、借用、效仿、點化……比比皆是。例如,有“蕭蕭馬鳴,悠悠旆旌!迸c“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這樣景似而情非的偶合之作。有提到詩中名句(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之類)各有出處的。借鑒前人詩句做法卻青出于藍或者相映成趣的不少見。比如說:鄭文寶《柳枝詞》:“亭亭畫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煙波與風雨,載將離恨過江。”一句詩引發(fā)了后來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王實甫等人的仿效。詩句各有優(yōu)劣,而作法間似乎有一種無形的曖昧聯(lián)系。便是壬禹偁的“何事春風容不得,和鶯吹折數枝花!迸c杜甫“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雖只是偶合,也給人一種恍惚相似的感覺。
然而詩人作詩詞客填詞,各各立意總有些許不同,我們在欣賞的時候,往往意識上認知了他們的不同,情感上又接通了相似,使我們能夠在這種似是而非的微妙感覺中被這種反復醞釀的醇厚之感熏得 ……(未完,全文共1738字,當前僅顯示1104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中國詩詞中的“似曾相識”》
文章搜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