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網(wǎng)>>讀后感/>>正文

《中國簫笛史》讀后感

發(fā)表時間:2012/12/9 21:06:29

簫笛越千年 一卷覓新知
——讀林克仁著《中國簫笛史》有感
《中國簫笛史》讀后感

簫與笛,乃兩種形制相似而奏法不同的吹奏樂器,在我國管樂發(fā)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兩漢以降,便有王褒之《洞簫賦》、馬融之《長笛賦》諸文學詩篇對它們大加稱頌。隨著其藝術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與參加藝術實踐之影響力的日益擴大,從音樂學視角給予其學理探究,更是中國音樂學建設的一個重要命題,可謂思索不斷、成果不絕。近讀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林克仁教授的新著《中國簫笛史》(以下簡稱《簫笛》,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使我們又一次看到了古老的樂器在中國音樂學界所引發(fā)的理論新釋。該著近四十萬字,洋洋十五個篇章,緊緊圍繞著中國簫笛發(fā)展史、中國簫笛制作史與中國簫笛演奏法“三編”進行了全面而系統(tǒng)的闡述,尤其在大量實踐性樂象基礎上著重揭示了簫笛特有的文化精神與美學內(nèi)涵。令筆者讀后豁然開朗,受益匪淺。

一、簫聲傳古今 笛鳴越千年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敝挥信辶撕嵉褋睚埲ッ},才能更好地進行理論探究與藝術發(fā)展。對于一種有著數(shù)千年歷史的樂器,欲到如指掌,其難度可想而知!逗嵉选吠
……(新文秘網(wǎng)http://jey722.cn省略772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區(qū)、不同樂族間縱向與橫向比較,說明簫笛在我國音樂史中的整體發(fā)展脈絡,明確了簫笛族樂器在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的地位。例如:其在“禮樂”中的應用、對z-教的影響、與文學的融合等。這為中國簫笛史研究提供了一種較明確的新方向。我們知道,對音樂史學的深入研究絕非易事,這就要求我們對現(xiàn)有資料和文物進行細致的整理與分析,從而較完整的還原歷史面貌。無論是對出土文物還是對卷帙浩繁的歷史文獻都應以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去對待,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應有“用自己熟悉的文化代替不熟悉的文化的企圖 ”。林先生的新著使用“比較研究方法”將不同國家、不同年代的歷史文獻進行分析整理,運用較直觀有力的論據(jù)闡釋了自己的觀點。

二、青竹無凡音 簫笛有虛心
馬融的《長笛賦》中“近世雙笛從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龍鳴水中不見己,截竹吹之聲相似。剡其上孔通洞之,裁以當簻便易持。易京君明識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闭f明了“長笛”的來歷及制作方法,也可知漢代學者已關注簫笛類樂器的制作。我們知道,認識一種樂器,不能僅囿于其演奏技法與樂曲,更要知其功能與構造,研究簫笛構造,有助于了解簫笛的發(fā)展與衍變。事實表明,記述簫笛之構造、功能與制作的資料很多,但如《簫笛》這般詳述者卻不多得。該著將簫笛的制作單獨成編,足顯“制作”于簫笛音樂藝術之重要性。“八音有本體,五音有自然。”任何研究都不能脫離本體,簫笛研究亦然。對簫笛制作與構造的研究也是對簫笛本體的研究。
《呂氏春秋》中載有“昔黃帝令伶?zhèn)愖髀,伶(zhèn)愑诖笙闹鳎酥铌溨,取竹于嶰溪之谷……”之說,證明竹制管樂可上溯至遠古時期,簫笛數(shù)千年來使用竹制是因其質(zhì)地緊密,制出的樂器音色明亮。但竹制樂器也有一些弊端,如易開裂、音準變化大,等等。樂器學告訴我們,材料之于樂器制作既是基礎,又要求甚高,既對音色、音量、靈敏度均有要求又要盡量避免上述問題的出現(xiàn)。此章就簫笛的改革與新材料使用進行了探索,作者對簫笛材質(zhì)的局限性有較深刻認識,故能結合歷史與現(xiàn)實的思考,對簫笛制作發(fā)展的前沿問題給予關注,提出了以木材替代竹材的觀點。研究表明,一些硬木材同樣適合于制作簫笛,且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竹材易開裂、音準變化大的弊端。這一研究結果,將為眾多簫笛愛好者及制造者帶來福音。通過本編闡釋,使讀者了解了簫笛的構造、功能和制作之理,促進了中國簫笛的制造與革新。
將簫笛制作單獨分編,可見該著之匠心。該書作者身為簫笛演奏家,傾心學習簫笛制作技法并通過悉心總結,使之理論化的呈現(xiàn)于讀者面前。對簫笛制作新材料探索,解決了簫笛制作中的一些難題。值得一提的是,在對新材料探索的同時,作者也意識到了簫笛制作對環(huán)境的影響,提出了制作中保護環(huán)境的一些建議,這對簫笛制造的長久發(fā)展是積極的。筆者相信,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可用于簫笛制作的新材料也會不斷進步,如碳纖維等一些人造材質(zhì)的出現(xiàn)或可使簫笛制作與環(huán)境保護處于良性的發(fā)展中。

三、長簫賦平沙 短笛詠梅花
時至今日,經(jīng)歷了數(shù)千年滄桑的簫笛,依然深受廣大群眾喜愛。而作為其最具活力與魅力的藝術價值,則在于演奏,奏則必顯多種風格,F(xiàn)代社會,賦予簫笛演奏風格確與古時迥然有異。通纜該著,對20世紀以來簫笛演奏風格有著深入探究,對其歷史成因也有詳盡表述,例如“隨著清王朝的滅亡,作為雅樂之笛已不存在,民俗笛種在戲曲中,民間音樂中漸漸普及!惫P者認為,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存在,與其社會制度與社會形態(tài)密不可分!叭魏蝹鹘y(tǒng)音樂事象的前途和命運,同樣面臨著如何優(yōu)化發(fā)展、‘適者生存’的問題。” 20世紀初期,社會動蕩,在這一時期,器樂發(fā)生了重大變革,音樂主體從宮廷轉(zhuǎn)向民間,簫笛音樂也從合奏過度向獨奏。對此,該著作有系統(tǒng)的分析。
簫笛由合奏走向獨奏,技法更多變,音樂內(nèi)容更豐富。當今的簫笛演奏,一方面是對演奏技法的高度要求,另一方面是對音樂表現(xiàn)力的熱切渴望。林教授將多年的實踐經(jīng)驗錄于書中,使簫笛之奏的基本功法、表現(xiàn)手段、口內(nèi)功訓練法等一一得以詳解,并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引用大量曲譜,利用不同樂曲讓讀者進行體會,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
通過《簫笛》 ……(未完,全文共4293字,當前僅顯示2168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中國簫笛史》讀后感》
文章搜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