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給大家出一道題目:一位神父對信徒a說:利他主義者上天堂,利己主義者下地獄!a想要上天堂,所以,a經(jīng)常不求回報地幫助他人。那么請問,a是利他主義者?還是利己主義者?
還有一個故事:
有一位年輕的母親,抱著不滿周歲的孩子來到中國基金會,用孩子的名字給希望工程捐款。她說:“這筆捐款不光是為了幫助
農(nóng)村的窮孩子,更是為了培養(yǎng)自己的孩子從小就有愛心!
我們常說“無私奉獻的
……(新文秘網(wǎng)http://jey722.cn省略311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過程中“自我”得到承認。就像今天我在水球測試賽場地內(nèi)為攝影記者服務,比賽結(jié)束的時候一位記者笑著對我說“你們的服務態(tài)度真不錯”,于是原先的疲憊不堪忽然間煙消云散了,一個微笑一句夸獎,讓我覺得站了一下午是值得的,讓我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白費,讓我覺得這就是有意義的事,好好活就是要做許多這樣有意義的事情。我覺得幸福了,這種幸福感很寬很厚,沁人心脾。
可是在物欲橫流、人心浮躁的當下社會,這種通過奉獻社會、服務他人來獲得幸福感的人卻越來越少。很多的時候,現(xiàn)實呈現(xiàn)給我們的是冷漠、自私和無情的一面。他們把志愿精神擋的嚴嚴實實,讓人感覺不到一絲溫暖。
《新京報》曾經(jīng)報道,在去年某最炎熱的一天下午,一位年過七旬的老太太病倒在某火車站廣場上。圍觀群眾成百上千,卻沒有一個人施以援手。老人就在眾人冷漠的眼光下掙扎了3個多小時后死去。當事后記者趕到現(xiàn)場,問圍觀群眾為何連舉手之勞的電話報警都不干時?眾口一詞的回答是:“我們趕路”,“我們忙”。早在2500年前,孟子就斷言“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這種基于人性的利人不害己的行為,卻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國人丟失了。事不關己、麻木不仁,見死不救竟然成了一種“集體意識”。我無法不為自己的同胞感到羞恥。
的確,我們正處在改革轉(zhuǎn)型期。由于長期以來政府的權力、資源和承擔的責任過于集中,使得公民互助、志愿服務一度沒有了市場,公民意識、志愿精神自然也就淡薄,見利忘義,損人利己,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反倒大有人在。
而這個時候,志愿者們的出現(xiàn),如清風拂面一般,起到了凈化社會風氣,撥亮心靈明燈的作用。它推動建立的互助、 ……(未完,全文共1373字,當前僅顯示873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奧運志愿者演講稿:我們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