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辛棄疾詞的愛國主義精神
馬革裹尸當自誓,男兒到死心如鐵——略論辛棄疾詞的愛國主義精神
以“有心雄泰華,無意巧玲瓏”的英姿崛起于南宋詞壇的辛棄疾,是中國文學史上杰出的愛國主義者。這位創(chuàng)辟一代詞風的大詞人,在他的《稼軒長短句》中,處處強烈地表露著對“算整頓乾坤終有時”①的執(zhí)著追求以及“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取東家種樹書”(《鷓鴣天》)的壯志難酬的悲慨。辛棄疾在其著名的政論《九議》中說到:“論天下之事者主乎氣”。“氣”就是一種精神,就是慷慨英壯的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他的詞作所表現(xiàn)的“寫盡胸中磈磊未全平”(《江神子》)的“稼軒風”②,正是“臨卒大呼殺賊數(shù)聲而止③”的英雄氣在藝術(shù)上的體現(xiàn)。
辛棄疾(1140—1207年)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濟南人。
辛棄疾的一生是面對山河破碎、南北分裂的年代,“為祖宗、為社稷、為生民”而夢寐以求抗御外侮、恢復統(tǒng)一的一生。在他出生前十三年,北宋王朝已淪亡在金奴隸主貴族的鐵蹄之下;他出世的第二年,南宋王朝與金國訂立了可恥的“紹興和議”!昂妥h”劃定東起淮水中流西至大散關(guān)為宋金疆界,歲貢金國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宋高宗趙構(gòu)乞和媚敵竟至于奉表哀告:“既蒙恩造,許
……(新文秘網(wǎng)http://jey722.cn省略813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的“江南游子”——這個原本是中原壯士的憤懣情懷的吐露。全詞傾訴著山河含恨、吳鉤空握;歲月流逝、壯志空懷的憂郁、苦悶。一個愛國志士不愿消沉閑散的期待之情溢于言表。
如果說《水龍吟》所表達的情緒還比較舒緩,那么,隨著歲月的推移、際遇的坎坷,辛棄疾在后期詞中悲慨之情愈益顯得激越而凌厲了。這可以舉他與同道志士、進步思想家陳亮的那些唱和之作為例。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辛、陳在鵝湖相會。陳亮辭去后,辛棄疾一再調(diào)寄《賀新郎》“以見意”,詞篇激蕩著一股郁勃怒發(fā)的情思。如第二首中寫道:“汗血鹽車無人顧,千里空收駿骨。正目斷關(guān)河路絕。我最憐君中霄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既沉痛于現(xiàn)狀,又互為激勵以“補天裂”的雄心。
辛棄疾詞中雖不乏在冷峻的現(xiàn)狀面前表現(xiàn)為蕭颯衰退的情緒,但從總貌來看他的基調(diào)是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即使是看來悲嘆聲聲,內(nèi)里實際躍動的仍是“白發(fā)自憐心似鐵”(《定_》)的滿腔熱血、一顆赤子心。他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可以說典型地表現(xiàn)了這一點,詞云: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fā)生!
這是一曲理想與現(xiàn)實尖銳沖突的悲壯之歌。詞人以中間八句的“夢境”極寫理想之境,儼然一幅氣勢壯闊、奮發(fā)昂揚的“沙場點兵臨戰(zhàn)”圖。愈寫理想的雄偉、熱烈,愈顯出借酒澆愁、挑燈看劍(這理應在戰(zhàn)場殺敵立功的劍呵)的落寞寂寥,愈見出“可憐白發(fā)生”的悲慨的深重。這一聲“可憐”自是對當?shù)赖挠辛ε険,也是對自己處境的深沉的悲哀。但這悲哀不是消沉、不見衰颯。因為這悲哀雖是來于意氣飛揚的境界的難以具見,但并沒由此而棄去了對“紅旗清夜,千騎月臨關(guān)”(《水調(diào)歌頭》)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否則他不必“醉里挑燈看劍”,更無須“可憐白發(fā)生”了,他難道真的不可以去做一個如有的論者所說的“田間快活人”嗎?
雖則悲慨,依然執(zhí)著,這應是辛棄疾的詞所表現(xiàn)的可貴之處。這就是為什么在《稼軒長短句》中一再出現(xiàn)對“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鷓鴣天》)以及“季子正年少,匹馬黑貂裘”(《水調(diào)歌頭》)的往事的憶念和夢見的原因;這就是他所以在難以排解的矛盾苦悶中仍是希冀、期待著實現(xiàn)理想的時日:“鬢邊覷,試把花卜歸期,才簪又重數(shù)”(《祝英臺近》);這就是他何以常常是“夜深猶送枕邊聲,試問清溪底事未能乎”(《南歌子·山中夜坐)),心頭如同汩汩山溪一樣激動著,無法入眠的緣故。即使入夢了也“夢中行遍,江南江北”(《滿江紅》)、“卻自覺神游,歸來坐對,依稀淮岸江涘”(《哨遍》)。他的心一刻也離不開江淮前線、大好中原!
“馬革裹尸當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說”(《滿江紅》),辛棄疾在痛苦的矛盾沖突中是以這樣的誓言自勵的,F(xiàn)實是令人悲慨,理想豈能輕棄?這就是愛國詞人在“戲為山園蒼壁解嘲”的那首《臨江仙》中,借山石自喻的“稜層勢欲摩空”之“氣”。
二、辛棄疾詞的愛國主義精神還具體表現(xiàn)在對整頓乾坤的“明主”的渴望上,表現(xiàn)在對歷史上為統(tǒng)一事業(yè)作出貢獻的英雄的崇敬上。
稼軒詞中懷古之作極多,不是懷古的作品也常常借典引出一連串的古人來。后者如單從手法上著眼,誠然似在“掉書袋”。其實,雖然辛棄疾在某些篇章中確有堆垛典故的缺點,但大多數(shù)的懷古或用典之作純系借古人之酒以澆胸中的“磈磊”。他緬懷上自大禹下至孫權(quán)、劉裕這些有志大一統(tǒng)的人物,是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需要這樣有雄才大略的明主英才。懷念古人是為了呼喚今人,是希冀有這樣的英雄來“補天裂”。這里僅想舉兩首詞為例略作闡說。一首是《生查子·題京口郡治塵表亭》:
悠悠萬世功,矻矻當年苦。魚自入深淵,人自居平土。紅日又西沉,白浪長東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
辛棄疾在簡練的幾筆中構(gòu)出了他追念向往的世界;渴望、欽羨著能有如大禹這樣的明主來重整山河,解民于倒懸之苦。愛國與愛民應是一致的!渡樽印返摹八剂坑怼,從宋王朝內(nèi)部而言,詞人祈求能有個“魚入淵、人居土”的“治”的局面。這樣,民心所歸、人力匯聚,恢復中原、統(tǒng)一天下之勢自是指日可待了。
另一首詞例是著名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 ……(未完,全文共4520字,當前僅顯示2283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略論辛棄疾詞的愛國主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