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讀到明沈士充《仿宋元十四家筆意》手卷(30.5*756.5cm),令人心情激動不已。此卷在《石渠寶笈續(xù)編》(4)著錄為“絹本,縱9寸6分,橫2丈5尺4寸5分,畫題相間,分14段”,“子居仿宋無名家為14種,一一逼古,氣韻生動”。14幀畫幅上皆有乾隆帝御題行書,第5段另作補空題識,共有御題15段,鈐御印34方,“鑒藏寶璽8璽俱全”,實為清宮鎮(zhèn)殿之寶。誰能料到,此寶自民國11年(1922年)7月13日遺佚,歷時70余載,歷經(jīng)百劫而仍存于世。清朝末代皇帝宣統(tǒng)雖僅執(zhí)政3年,但他久居清宮,對清代搜羅入宮的藝術(shù)珍品卻了如指掌,他祖宗乾隆十分鐘愛的沈士充《仿宋元十四家筆意》手卷,他也非常重視,深知其價值,親自鈐上“宣統(tǒng)御覽之寶”。嗣清朝覆亡,溥儀為叛國成立偽滿洲國,“于宣統(tǒng)十四年(民國11年)7月3日”(原偷運單記錄的年月),將清宮中最有價值的宋元明版書籍200余種,唐宋元明清書畫1,000余件偷運出宮,移至長春,或變賣或賞賜,大多遺落民間,散失殆盡。時人稱之為“東北貨”,由商民等輾轉(zhuǎn)運至平津滬一帶販賣。當時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為了“收回俾國有文物得以保存”,特將溥儀偷竊的文物清單,於民國35年12月,編輯成《故宮已佚書籍書畫目錄》廣為傳布,《沈士充仿宋元十四家筆意》手卷被輯錄到第23頁。此手卷落人民間,正值戰(zhàn)亂,物主深怕以此招至禍殃,將其密封瓷罐深埋地下,直至暴日傾覆才掘
……(新文秘網(wǎng)http://jey722.cn省略942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圖》卷和《萬壑千巖圖》卷爾耳。其二是乾隆皇帝深知,自五代十國至兩宋元朝近500年問、中國書畫承襲唐朝余脈,走上成熟發(fā)展的時期,涌現(xiàn)了許多宗師巨匠。然因朝代更替,戰(zhàn)爭頻仍,兵燹人毀,傳世佳作難覓。沈士充是明代臨摩古畫的奇才高手,嘗為董其昌代筆,他所仿宋元名家佳作,不獨皮毛面目,而有神有韻,風(fēng)華秀潤,惟妙惟肖,神采奕奕,撲人眉睫,特別集14家於一卷,又有明代董其昌等13位書畫界名人點評,實際此卷即是一幅自五代十國,至宋、元、明700余年中國繪畫的歷史圖卷,怎不令這位嗜畫如命的乾隆皇帝所傾倒。為此,乾隆皇帝觀覽此畫勞神費力,題詩補空、鈐章,就不足為奇了。第一幀仿李成“寒林圖”。李成,生于五代(919年),卒于北宋太祖趙匡胤乾德年間,字咸熙。系出長安,唐之宗室,后周時避居青州營丘(今山東臨淄),遂為營丘人。他出身貴族,有文字才能,磊落有大志,因才命不遇而放意詩酒,寓興于畫。山水師關(guān)仝,所畫山水煙云變滅,水石幽閑,樹木蕭森,山川險易,莫不曲盡其妙,而筆勢穎脫,墨法精絕,稱山水者,以為古今第一。特別是他在繼承前代成就的基礎(chǔ)上,將山水畫的表現(xiàn)內(nèi)容和表現(xiàn)技巧,推向了縱深發(fā)展,不但表現(xiàn)出山川氣象形勢的變化,還強調(diào)了季節(jié)氣候的特點,創(chuàng)造了“寒林”的形象。李成的繪畫北宋時代民間流傳的就很少,一是因他不輕易為人作畫,二是他的孫子李宥作了大官后,大量收購乃祖的遺作,F(xiàn)存許多署款或定名為李成的《寒林圖》。大都為后人仿作,惟《讀碑窠石圖》為真跡,現(xiàn)為日本收藏。沈士充臨摩的這幅“寒林圖”,空曠的原野,荒寒苦脊的土地,幾株老樹糾結(jié)盤曲,枝枯葉散,好像經(jīng)歷過多少風(fēng)霜雨雪,仍然頑強地生長著。通過畫家對整個環(huán)境的刻畫和外在形象的描寫,烘托出一種頑強和堅韌的精神。趙宦光是當時的文化名人,擅長書法,融合篆書、草書筆法,創(chuàng)草篆體,著書頗豐,《寒山帚談》、《說文長箋》等。他看了沈土充仿李成寒林圖后,長跋贊頌:“山本林泉,疇不心賞,亦不免有奪之之恨。跡在市朝,神游八極,谷候花縣,不能無一幅仙山障子。子居乃貌奇峰,集眾美,一匹輕綃,千巖競秀。昔關(guān)仝作盡,筆逾簡,氣逾壯,景彌小而意興彌深。及門之徒李營丘,營丘之后有沈郎。青出于藍,且入元矣。谷侯其十襲藏之。丙辰初夏,寒山趙宦光題。鈐印有二:趙宦光印、凡夫氏!鼻』实塾[了沈士充的畫和趙宦光的跋,以興奮的心情作七言律詩一首:“營邱真跡石渠藏,縮本臨來翰墨香;茈*有聲還泛籟,槎枒無色為經(jīng)霜;詩情樹杪神含淡,秋意吳中目滿涼;幾度南巡率春日,寒山林究屬宦光。右仿李成寒林,鈐御印一方:征觀!辈⑩j:“石渠寶笈”、“石渠定鑒”、“寶笈重編”!盁o逸齋精鑒璽”、“乾隆御覽之寶”、“寧壽宮續(xù)入石渠寶笈”。第二幀仿黃公望“秋山圖”。黃公望元朝人,生于1269年,卒于1354年,平門常熟(今江蘇常熟)人,本姓陸,因過繼浙江永嘉黃氏,改姓黃。其父90始得子,曰“黃公望子久矣”因而名字,字子久,號大癡道人等。幼聰敏,應(yīng)神童科,通曉經(jīng)、史、音律,能作散曲,工書法,多才多藝。中年做中臺察院椽吏,因張閭案受累坐牢。出獄后遂隱居不仕,皈依“全真教”,寄情于山水。50歲左右開始山水畫創(chuàng)作,上師董源,巨然,兼荊浩、關(guān)仝、李成諸名家,晚年大變其法,自成一家。畫入逸品,與吳鎮(zhèn)、王蒙、倪瓚稱元季四大家并為之冠首。此秋山圖描繪的是遼闊的秋江側(cè)岸的群峰景色,采用傳統(tǒng)的“三遠”并用構(gòu)圖法,重峰疊嶺,坡陀沙渚,高松層崖,起伏變化無窮。山石用董、巨披麻皴法,山頂作礬石頭圓石,溪間巖石幽遠,樹木云煙掩映,結(jié)構(gòu)繁密而筆法簡練,氣勢雄渾。特別是在山麓松間,隱約中有茅屋數(shù)座,使我們從中不僅可以觀賞他豐富的筆墨所表現(xiàn)出的山川形貌,感受到大自然的意態(tài),而且可以窺見畫家所傳達出的主觀意境。與沈士充同時代的畫家鄒迪光就以畫山水力追宋、元古人,在大米、小米及黃、倪間吸取營養(yǎng)而著名,一樹一石,刻意求佳,秀逸出群,脫盡時格。但鄒氏看了沈士充仿黃公望“秋山圖”,仍然敬佩不已,為其跋語:“繪事至勝國而有神有韻,乃大癡神具而韻最遠,得此中三昧,非可以尋常筆墨論者。未學(xué)后進,于皮毛面目求之,只優(yōu)孟壽陵耳。不佞每與宋明之趙文度兩君論及,深嘆此老之難學(xué)。若子居此幅,有神與韻,不獨皮毛面目間矣。梁溪鄒迪光,鈐印有二:彥吉氏,石語齋!鼻』实塾[批閱:“春山幾度吳中省,秋山每放塞外領(lǐng);春于南而秋于北,化工位置機權(quán)秉。南豈元秋,北詎弗春,宜時即景,各得其神。是幅慘淡學(xué)公望,崇山峻嶺都入狀;不能同處乃能同,在簡以該氣以王。疏林之下,茅屋可探,問余契意,曰北匪南。右仿黃公望秋山,鈐御印比德、朗潤!奔螒c皇帝覽后補鈐“嘉慶御覽之寶”。第三幀仿郭忠恕“沒骨山圖”。郭忠恕,字恕先,洛陽人,生于五代,早慧,7歲誦詩屬文,舉童子及第。周廣順(951~953年),中召為中正丞,兼國子書學(xué)博士。宋太宗即位授國子監(jiān)主簿,令刊定歷代字書。為人不羈,玩世疾俗,縱酒肆言,遭際坎坷,于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決杖后配隸登州(今山東蓬萊) ……(未完,全文共9681字,當前僅顯示2644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
收藏《讀《仿宋元十四家筆意》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