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網>>教育/讀后感/>>正文

教育到底為什么—《學記》讀后感

發(fā)表時間:2006/6/2 18:47:10


  《學記》作為戰(zhàn)國時代的教育論著,總結了夏、商、周官學和春秋戰(zhàn)國時代私學的教育經驗,從儒家的立場出發(fā),提出了一系列教育觀點。漢武帝奉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家學說在中國歷史上的統(tǒng)治地位,《學記》作為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也深深影響了2000多年來的中國教育。特別是《學記》中關于教育目的的闡述,直到現(xiàn)在還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教育政策。
  中國土生土長的儒家有著十分濃厚的“入世”思想,從孔夫起,儒士對虛無縹緲的怪力亂神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所謂“不語怪力亂神”,倡導修齊治平,經世致用。這種思想體現(xiàn)在教育上就是在《學記》中強調教育的社會作用,認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君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通過九
……(新文秘網http://jey722.cn省略508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建教育制度功不可沒。
  不過只是把教育的作用局限在直接為社會政治服務是十分片面的。立足過去,是教育天生的一大特點;面向未來,教育卻很難做到。教育總是比較保守的。特別是儒家,素有“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傳統(tǒng),總喜歡“白發(fā)老章句”,因循守舊,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特別是從安史之亂后的中唐開始,中國的封建社會已經日益成為一個爛熟的桃,把教育的作用局限在直接為社會政治服務,往往就是為當前的社會政治服務,而不是為社會政治的發(fā)展服務,其消極意義就愈來愈突出。
  教育應該有兩大功能,一個是為社會政治服務,另一個是為人身的發(fā)展服務。這兩者之間,在現(xiàn)代社會,后者應該更重要,應該是通過教育培養(yǎng)出個性和諧發(fā)展的社會成員。通過所培養(yǎng)的社會成員來服務于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戰(zhàn)國時期,士在諸侯爭雄的社會格局中,可以自覺地選擇自己的“主”,可以念叨著擇主而事。知識分可以獨立研究,可以保有自己比較獨立的人格,首先考慮的是創(chuàng)造新的學說,而不用考慮迎合某一特定的統(tǒng)治者,------反正統(tǒng)治者或大或小,多著呢------總是能找到買主的。這時,人的發(fā)展和為政治服務是比較統(tǒng)一的。因此,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百家爭鳴。而秦漢以后,為政治服務就變味了,變成了為皇帝一人服務,知識分往往放棄了自身發(fā)展的需求片面的去迎合社會政治的需求。由于中國封建社會教育把教育的作用定位于直接為社會政治服務,客觀上制約了中國封建社會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洞髮W》中雖然把“格物”定為教育的開始,但是此“格物”絕對不是清朝末年“廢科舉,興學堂”中所設的學科“格物”!洞髮W》的“格物”并不研究自然界的日月星辰,花草蟲魚,“格物”的對象是社會生活中的人事關系,自然和人的“天人感應”,后來有一幅對聯(lián)高度概括了封建教育的“格物”內容:“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儒家所想格的“物”,無非是研習祖宗傳下來的一些典籍,揣摩當今圣上的旨意,把人生的樂趣定格為“金榜題名時”,并不把獨立探索大自然的奧秘作為人生自我實現(xiàn)的途徑。這應該是中國2000年的封建社會中只有零星技術發(fā)明,缺乏純理性的系統(tǒng)的科學研究的原因之一,這也是中國封建社會中,自然科學相對落后的原因?追虿皇橇R想學“稼圃”的樊遲為“小人”嗎?
  教育過程中只“格”社會關系的“物”,只強調教育為社會政治服務,把教育視為社會政治的附庸,忽視教育最主要的功能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社會政治上一有風吹草動,教育上就是波浪滔天,教育成了社會的風向標。任何一次社會變革,教育都受到沖擊,受到破壞。這樣,一方面使中國知識分、中國人民關心政治,關心人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另一方面是中國知識分的個性普遍受到壓抑, ……(未完,全文共2245字,當前僅顯示1427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教育到底為什么—《學記》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