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網(wǎng)>>文化/宣傳講話/>>正文

從傳統(tǒng)文化看榮辱觀的養(yǎng)成(訪談)

發(fā)表時間:2006/4/14 18:31:00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兼職教授、《中國經(jīng)學》主編等。著有《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中國禮學在古代朝鮮的播遷》、《禮樂人生》等。
  衣食足而知榮辱
  ***記者:中國人自古注重榮辱問題:“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在古代文獻中,有關榮辱觀的論述還是很豐富的。
  **教授:榮辱觀,就是怎樣看待榮與辱,以做怎樣的事為榮,以做怎樣的事為恥,有其鮮明的道德指向,實質上是價值觀問題。歷史上,最早意識到道德對于社會長治久安的重要性的是周公。商紂王以為自己的權力是天佑神授,所以為所欲為,暴虐無道。結果牧野之戰(zhàn),頃刻覆亡。克商之后,鑒于殷商覆亡的教訓,作為政治家的周公,對商朝的政治做了歷史性的總結,認為商人覆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德,因而提出了把道德建設作為_建設核心的主張。著名學者王國維先生說,周公綱紀天下的宗旨,是“納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團體,周公制作之本意,實在于此”;王先生還說:“周之制度、典禮,實皆為道德而
……(新文秘網(wǎng)http://jey722.cn省略819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誠信,有禮,自然就遠離恥辱了。反過來說,沒有信譽,無禮,當然要徒自取辱。
  在儒家的學說中,榮辱貫穿于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比如,儒家提倡孝道,其中就_著榮辱的問題。如果做子女的在生活上能夠盡心照料父母,可是卻去做辱沒父母名聲的壞事,使父母蒙羞,這同樣被視為不孝。這是非常樸素的道理,因為自己的名聲是與父母、家庭不可分割的!抖Y記·內(nèi)則》說,“父母雖沒,將為善,思貽父母令名,必果;將為不善,思貽父母羞辱,必不果!币馑际钦f,即使父母故去了,如果想做善事,想到這會給父母帶來好的名聲,就一定會去做。反之,如果想去做壞事,但想到會給父母帶來羞辱,就一定不會去做。在《禮記·祭義》里,把“居處不莊,事君不忠,蒞官不敬,朋友不信,戰(zhàn)陣無勇”,都看作是“災及于親”、有辱于父母、有辱于門庭不孝行為。因此,無論何時何地、無論做什么事,都要考慮是榮、是辱的后果,這是勸人向善的非常有效的方法。不同的身份,榮恥的內(nèi)涵也是不同的,地位越高,相應的要求也越高。例如,對于政府官員來說,尸位素餐,就是恥辱。《論語·憲問》說,“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眹艺吻迕,你拿著俸祿;國家政治不清明,你不去努力改變它,照樣白吃俸祿,就是恥辱,因為你沒有社會責任心!墩撜Z·泰伯》也有類似的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眹艺吻迕,政策很好,可是你不知努力,依然過著貧賤的生活,這是你的恥辱。相反,政治黑暗,你卻榮華富貴,這也是你的恥辱。此外,官員要忠于職守,要能出色完成任務!墩撜Z·子路》說,子貢請教孔子:怎樣才能稱為“士”?孔子把“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作為士的條件之一。個人的榮辱,總是與祖國的榮辱息息相關的,因此,不使國家的聲譽受到影響,歷來是榮辱觀的重要內(nèi)涵之一。
  修身當先知恥
  ***記者:《南史》記載了陶弘景的一句話:“讀書萬余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笨梢妼ψ约旱囊笾畤,反觀現(xiàn)在高校出現(xiàn)的諸如學術腐敗、學術標準喪失的現(xiàn)象,令人深思。您如何看待榮辱觀念與人格塑造的關系?
  **教授:我想,問題出在兩個方面。第一,把為學與做人分割了。儒家的學說,以修身為基礎,《大學》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睙o論職位高低,修身都是每天必做的功課。而修身當先知恥。《孟子·盡心上》上說:“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人不能沒有恥辱之心,沒有恥辱之心的無恥是最大的無恥。古人讀書為學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而不是為了向別人炫耀,或者獵取功名富貴。兩種不同的為學目的,必然導致兩種不同的學風和兩種不同的結果。
  第二,趨榮避辱的途徑不正當。在當前高校的競爭機制之下,各種待遇與職稱、成績掛鉤。有些目光短淺的人,為了達到“勝出”的目的,想方設法,甚至不擇手段,最后聲名狼藉。失去了道德引領的競爭,哪有不出問題的?我們不妨讀讀《荀子》,里面談榮辱之處觸目皆是,有一篇的篇名就叫《榮辱》。荀子說,“好榮惡辱”是人類的共性,君子與小人都有這種愿望,無可非議。問題在于,“所以求之道則異也”,如何趨榮避辱,君子與小人卻是大相徑庭。小人巧言令色,好行詐騙,卻千方百計地偽裝自己,試圖以此來博取榮名,結果適得其反,只能徒自取辱。君子不同,君子從提高自身做起。對于學者而言,要通過提升業(yè)務能力入手。所謂“一物不知,深以為恥”,反映的是一位真正的學者的學術態(tài)度,終身不知疲倦地鉆研問題,經(jīng)由此途而得到的學術榮耀,是真正的榮耀。如果急功近利,一本書沒有讀完,就想寫幾本書,耍小聰明,甚至剽竊,這都是沒有恥辱之心的表現(xiàn),注定要失敗的。
  時下有些讀書人,把書本當做謀生的工具,讀書與做人是兩張皮,甚至連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中的某些學者也不能免俗。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認知的本體,從根本上來說,人一生的追求,都是為了提高自身的境界。如何提高?要靠學習,包括對真知的親身實踐。離開了實踐,功夫就是不完整的,或者是假的,因為知和行必須是合一的。所以,孔子要求學生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小人儒把學問掛在嘴上,說的和做的可以完全是兩回事。君子儒把學問放在心上,言行是一致的。作為高校的教師,同樣要解決榮辱觀的問題,什么是恥?怎樣才能遠離恥辱?一定要從修身的問題上抓起 ……(未完,全文共4555字,當前僅顯示2301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從傳統(tǒng)文化看榮辱觀的養(yǎng)成(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