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網(wǎng)>>工作體會/學(xué)習(xí)體會/>>正文

重讀《漁父》體會

發(fā)表時間:2012/7/15 16:00:01

端午,重讀《漁父》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轉(zhuǎn)眼,又近端午了。每到這個時候,嚼著美味的棕子,都免不了想起屈原,懷念那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偉大愛國詩人。今年捧起《漁父》重讀,有了一些新的感受。

屈原被逐出京城,流放遠方,他在江邊游蕩,在水邊行吟
……(新文秘網(wǎng)http://www.jey722.cn省略293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的身體被灰塵弄臟了呢?我寧愿投入湘水,葬身魚腹,哪能讓清清白白的身子,去蒙受世俗的塵埃呢?”漁父聽了微微一笑,劃槳離去,一邊唱道:“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辈辉俸颓f話。

兩千多年前意味深長的這段對話,分明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處世哲學(xué)。屈原明辨是非、積極用世,不屑與小人同流合污,最終為捍衛(wèi)理想決然自絕。漁父不問是非、消極避世,反倒隨遇而安、怡然自樂。屈原潔身自好、憂國憂民,“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可惜懷才不遇,一心想濟世卻被小人排擠遭到流放,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國家走向衰亡,報國無門。漁父明哲保身、善于變通,“水清可以濯吾纓,水濁可以濯吾足”,在他看來,處世不必太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來為官,世道渾濁則可與世沉浮。

屈原和漁父究竟誰對誰錯?你又會選擇哪種人生態(tài)度?這是很難回答的問題。對屈原而言,當生與義不可兼得時,他舍生而取義;對漁父而言,無力改變現(xiàn)實就識時務(wù),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從中獲得快樂。如果屈原能夠接受漁父的勸告,急流勇退,保持_,既不與小人沆瀣一氣,閑時又可寄情山水,也許會留給后人更多的楚辭離騷。但那顯然不是屈原那種仁人志士的性格,所謂道不同不相與謀,最終兩人誰也說服不了對方,我們更無從評判其中的是與非。

就象大多數(shù)人一樣,我敬佩屈原,他執(zhí)著理想,堅持操守,對社會和人生都有自己一種美好的看法,而且為實現(xiàn)理想一直在努力奮斗。遭受流放,實際上是奮斗中遇到了挫折和失敗, ……(未完,全文共1295字,當前僅顯示823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重讀《漁父》體會》